我为什么喜欢做科研
大概是最近拷问自己内心的结果。
华罗庚
自己对科研最开始的印象,或许要追溯到这本《华罗庚传》。
小时候家里没钱,书也少,我不知道这本书是谁买的,但是我翻来覆去的看了很多遍,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影响。
我因为这本书开始对数学感兴趣。而且因为这本书介绍了华罗庚杯数学竞赛,我也从小时候开始买了一些竞赛的书开始看着玩,虽然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参与,但是有些东西还是至今难忘。比如抽屉问题,比如数论。
说不上来为什么,自己现在提到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影子,比如那句“教授教授,越教越瘦”,比如那个灵感来了在车上推公式的人,比如一个瘦骨嶙峋但是还在坚持在防空洞里面做研究的人,最后,那个在东京大学讲学的身影。
年少的自己完全没有考虑过钱啊什么的,只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,很吸引人,特别是这种沉浸的状态。
我当时大概是想成为这样的人的。
你这样的学生适合搞研究
这是我在高中的时候在一些老师那里收到的评价。
高中的我其实并不出众,成绩没有特别好,竞赛也没考很高。说勤奋努力吧,其实自己内心也清楚自己到底摸了多少鱼。
高中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东西大概是《你凭什么上北大》,《花开不败》,还有那个化学竞赛高三转文的学生。自己经常把这些文章打印出来,激励自己好好学习。
但我还真不清楚为什么会在老师那里收获这样的评价。
或许是成绩好,或许是好多时候题目有自己的解题思路,或许是很多时候会因为题目不合适跟老师直接吵起来。
但是总体来讲,我还是觉得,自己高中是一个很平庸的人。
感觉自己高中做的唯一一些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大影响的事情,就是提前学了高数。我还记得我一开始用的也是一个特别老的版本的高数,我都不知道家里哪儿来这些书,我家里父辈们都没上过大学。
后来换了同济第六版。
自己当时自学了几乎全部的高数上的内容,而这,对我的未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,或许一直持续到现在。
你很有自己的想法
这是我大学老师对我的评价,我的班主任跟我讲了好多次,刘老师似乎也说过。田老师和张老师似乎也讲过。
也许有想法是一个好的评价,但是有想法的人可能并不适合搞科研,因为他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,而这个想法,由于在开始做科研之前接受的并不是系统的训练,只看到了大的东西,而根据这个大的东西所找到的喜欢的东西,往往并不是真正有人在做的科研方向,而且因为教材已经过时很多年了,很多东西已经到了一个dead end。
一开始上大学的我,因为高中的时候就学完了一半的高数,所以就跨校区选课选了最难的高数,然后还顺带着选了其他的课。
这导致我到了大四才认全我们班里的同学,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到现在我还在联系的好朋友。
最重要的,是他让我对模型和量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
当时自己专业的专业课大部分都是背背背,而自己选的课很多都需要计算推公式。两相对比起来,自己的专业课很多都没有逻辑,或者说无法进行推导,自己背诵的时候也很痛苦,分数考得很差;相比起来自己选的很多课都考的相当出色。
《普通动物学》这门课我背了很久,但是还是背不下来,最后只考了六十多分。
这门课考完之后,我基本就确定了,我要转行。
中间一个可能去做的方向是生物信息学,班主任曾经给我推荐过他老公海洋所的机会,辩论队的师姐也给我推荐过农科院的机会。说实话,我当时的生物信息学知识还是在北大的生信课程上学的,他们做的还比较偏数学,偏基础和人体,但是我自己并没有非常好的学好这门课。
我当时脑子里对于生物信息学的印象,就是通过一个基因序列我能推导出蛋白质性状,一篇正儿八经的生物信息学的paper应该有大量的公式来定量描述这个过程。
当时的自己,因为没有好好学北大的生物信息学,并没有认识到生物信息学的本质是分析生物信息的大量数据,本质是Informatics,而非Model或者Algorithm。所以在大概看了农科院和海洋所老师的论文之后,惊异的发现他们paper里面一句公式都没有,就放弃了这一方向。
而在生态系统,或者说生态模型,或者说现在自己在做的遥感方向,每个paper都有大量的公式,自己最终也选择了这里。
Why I want to do research
讲了那么久终于要切到正题了。
之前在跟心理咨询师交流的时候,咨询师问我,为什么你想做科研。
我说:“我脑子里还有想做的事情,虽然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出来,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有什么实际的意义,但是这种感觉就像一本小说被翻开一半,后面不再继续跟你讲了一样,会让人异常难受。”
现在看来,或许做研究的想法在我小的时候就开始成形了。
自己脑子里也确实有很多想法,比如检测水质的手机App(国内被空天院做了),比如研究潮间带的变化(被发了RSE),比如苏轼诗词的NLP和地图可视化(到现在还懒癌没有动手做),比如the impact of marine heat wave on phytoplantkon comminity,比如phone LiDAR remote sensing,比如渔业养殖池塘的遥感监测,比如kelp culture carbon emissions,比如自己之前做了一半终止的SSTfusion。
我还可以列举出来我脑子里大量的想法,但是自己的问题是,想的太多了,行动力不足。
自己更像是一个想法的生产者,而在执行想法上,自己还远远不足。
其实到了现在这个阶段,读博,做研究,要更多的考虑现实因素了。而无论怎么看,读博都不是一个经济上高收益的选择。
那自己为什么还想读博?
或许我觉得更多的,还是因为,自己这一路走来,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慢慢走到了这条路上。
自己已经走了很长,很久,或许从自己反复看了很多遍华罗庚传开始,就已经在这条路上了。
主动放弃,真的就是不甘心。
但是也许,自己最后也会放弃吧。
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。
也希望自己能早日从抑郁症里面出来。